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買房像追女神,賣房變傲嬌王!屋主們的雙標人生」

「買房像追女神,賣房變傲嬌王!屋主們的雙標人生」
M-news 「買房像追女神,賣房變傲嬌王!屋主們的雙標人生」 你有沒有發現,台灣房市根本是一場大型「雙標現場」?買房時:「這房子牆壁有裂痕、地板有刮傷、公設比太高、附近沒捷運⋯⋯這種房子也敢開這種價?...

「買房像追女神,賣房變傲嬌王!屋主們的雙標人生」

你有沒有發現,台灣房市根本是一場大型「雙標現場」?買房時:「這房子牆壁有裂痕、地板有刮傷、公設比太高、附近沒捷運⋯⋯這種房子也敢開這種價?屋主是瘋了嗎?」賣房時:「我的房子不一樣!雖然屋齡30年,但『用料實在』;雖然沒電梯,但『爬樓梯健身』;雖然離捷運站要走15分鐘,但『鬧中取靜』⋯⋯開這個價很合理啊!」房仲:「(默默翻白眼)」

 

在房價高漲的時代,房市上演著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雙標大戲

買房時,我們像個挑剔的美食評論家,拿著放大鏡檢視每一處瑕疵;賣房時,卻搖身一變成為最會包裝的行銷高手,把自己的房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買房像選妃,賣房像嫁女兒」的矛盾心態,正在扭曲整個買房市場的運作邏輯。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稟賦效應」

人們會對自己擁有的東西賦予過高的價值。研究顯示,屋主自估的房價通常比市場行情高出15-23%,就像父母總覺得自家小孩最聰明可愛一樣。但問題是,當每個屋主都這樣想時,整個市場就陷入一種集體自我催眠的狀態,房價也就像被施了魔法般節節攀升。

 

更荒謬的是台灣特有的「負折舊」現象

在正常市場,房子就像汽車一樣會隨著時間貶值。但在台灣,我們卻創造出「房子越老越值錢」的經濟奇蹟。十年30萬一坪買的預售屋,現在開價85萬還覺得自己很佛心,完全無視這十年來的折舊和建築老化。這就好比有人想用原價賣一台開了十年的二手車,還理直氣壯地說「這車跟我有感情了,所以要加價賣」。

 

這種定價邏輯的背後,是一套神奇的「成本轉嫁」數學

許多屋主在計算售價時,會把當初的購屋成本、裝修費用、仲介費、稅金,再加上自己預期的利潤,全部疊加在一起,卻唯獨忘記扣除房屋這幾年的使用折舊。這就像去餐廳吃飯,前一位客人用完餐後,不但不付錢,還要求下一位客人連他的帳一起買單。

 

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是台灣扭曲的房地產稅制

我們的房屋稅評定現值往往只有市價的30%上下(老房甚至課不到稅),持有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計。這就像給屋主一張「囤房免罰單」,讓他們可以毫無壓力地死守高價。再加上「房價永遠漲」的集體信仰,讓許多人把房子當成穩賺不賠的投資工具,完全忽視了房屋作為居住本質的使用價值。

 

這種扭曲的市場機制,正在惡化台灣的居住正義問題

當租金投報率跌破1.5%,年輕人連租屋都倍感壓力時,整個社會的階級流動將會更加僵化。更可怕的是,這種「只漲不跌」的預期心理,讓許多買方雖然嘴上罵得兇,最後還是含淚追價,進一步強化這個惡性循環。

 

要打破這個荒謬的雙標遊戲,需要買賣雙方的覺醒與制度的改革

買方應該擺脫「怕買不到」的焦慮,學會用實際價值而非情緒來判斷房價。看到明顯不合理的開價,要有勇氣直接轉身離開,而不是邊罵邊買。賣方則需要認清,房屋終究是會折舊的消費品,不是永遠增值的魔法資產。

 

在政策面上,我們需要推動更合理的稅制改革,讓房屋的持有成本反映真實價值。同時也該建立更透明的折舊計算機制,讓房屋的實際使用損耗能夠反映在交易價格上。畢竟,一個健康的房市,不該建立在「買方永遠是盤子」的剝削邏輯上,而應該回歸「居住正義」與「市場理性」的平衡點。

 

這場房市雙標鬧劇何時才能落幕?或許要等到越來越多人認清「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簡單真理的那一天。在此之前,我們至少可以從自己做起,拒絕成為非理性市場的共犯,用更清醒的態度面對這個充滿矛盾的房市生態。畢竟,當每個人都停止玩這個雙標遊戲時,這場荒謬劇自然就演不下去了。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