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屋驚魂變日常!預售屋糾紛申訴暴增 為何買房人永遠站在劣勢?|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簽約時滿心期待,交屋時目瞪口呆,預售屋買家驚爆建商「合約陷阱」,廁所空間神秘消失、承諾的插座不翼而飛!
「我的邊間廁所怎麼小了20公分?」一位準備交屋的預售屋買家焦急地上網求助。他買的預售屋已進入貸款階段,正等待建商收尾交屋,卻發現三大問題:廁所空間因樑柱差距嚴重縮水、合約載明的插座不翼而飛、採光罩從封閉式變陽春版。更讓人心寒的是,建商對這些問題的回應竟是「邊間本來就會這樣」、「你蓋的時候就該提醒我們」,完全推卸責任!
這位倒楣的買家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廁所空間因邊間樑柱而少了20公分。
建商以「邊間特性」為由推託,但關鍵在於:合約中完全沒載明邊間空間會有差異。這種「合約示意圖與實際落差」的糾紛,在預售屋市場層出不窮。
第二個問題是附贈插座憑空消失。
建商竟反指是買家的問題,聲稱「蓋的時候就該提醒」。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因為合約寫明的附贈設備,建商本來就有履約責任,豈能將責任轉嫁給毫無工程專業的消費者?
最經典的是第三個採光罩爭議。
雖然合約只寫「採光罩」三字,但買家聰明地留下了「承諾封閉式」的錄音證據。建商卻堅持只願附贈上面部分,側封板要買家自行處理。這種「說一套寫一套」的手法,正是預售屋糾紛中最常見的陷阱。
從建商對三個問題的回應,可以看出標準的卸責模式:
空間差異推給「建築特性」、設備短少推給「客戶未提醒」、規格縮水推給「合約寫太簡略」。這些話術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降低建商成本,將損失轉嫁給消費者。特別是「邊間樑柱差異」這個說法,專業建築師表示:「除非合約中有明確註明邊間可能產生的空間差異,否則建商必須按照合約示意圖的空間尺度交付。邊間樑柱是建商在規劃時就該考慮的因素,不該成為交屋時縮水的藉口。」
至於「蓋的時候就要提醒」這種說法,更是荒唐。消費者怎麼可能隨時監工?合約寫明的項目本來就是建商的施工責任,豈有反過來要求消費者提醒的道理?
面對這些問題,買家該如何主張權利呢?
首先,所有溝通都要留下記錄,就像這位買家錄下採光罩承諾一樣。雖然合約只寫「採光罩」,但錄音證據在法庭上仍有一定效力。
其次,立即要求建商提供詳細的竣工圖,對照合約中的平面圖說,確認所有空間尺寸是否符合。特別是邊間戶的樑柱位置與空間影響,應該有明確數據可供檢視。
最後,集結社區其他住戶力量,通常預售屋問題不會只發生在單一戶別。如果多數住戶都有類似問題,建商為了避免集體訴訟,通常會比較願意讓步。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及《預售屋買賣契約書範本》規定主張權利。
對於空間差異,可以要求按比例減價;對於未施作的插座,可以要求補施作或折現;對於採光罩規格縮水,則可以憑錄音證據要求依承諾履行。
如果建商堅持不處理,可以向各縣市消保官申請調解,或透過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處理。在調解過程中,所有合約文件、照片、錄音、通訊記錄都是重要證據。特別要注意的是,在交屋前發現問題,遠比交屋後容易處理。一旦完成交屋手續,很多問題就會變成「既成事實」,求償難度將大幅提高。
M觀點:合約上沒寫的細節,往往成為交屋時的引爆點。
與其事後補救,不如簽約前就找專業人士逐條審閱;與其單打獨鬥,不如聯合其他住戶共同監督。記住,建商的話術永遠是用來降低自身成本的工具,只有白紙黑字加上錄音錄影,才能為自己撐起保護傘。在這個處處是陷阱的預售屋市場,與其相信建商良心,不如相信自己的謹慎與專業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