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掛1500萬,我自售掛1450萬錯了嗎?賣家激辯『佣金戰爭』,專家提醒1動作避免被吉
簽了一般約後,自售價格到底該怎麼定?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牽涉到市場心理、談判策略和財務計算。以下我們將結合8位網友的實際疑問,深入剖析這個議題,幫助賣家找到最有利的銷售策略。
一、網友最常問的8大問題
在討論定價策略前,先整理網路社群賣家常提出的疑問:
「一般約可以自己賣,那價格要跟房仲一樣嗎?」
「如果自售價比房仲低,會不會讓房仲不爽?」
「買方知道我能自售,會不會故意砍更多?」
「房仲帶來的買方出價較高,但自售的買方出價較低,該選哪邊?」
「自售廣告該怎麼寫,才能吸引買方直接找我?」
「如果買方透過房仲看屋,但私下找我成交,會有法律問題嗎?」
「房仲會不會因為我自售,就不認真推我的房子?」
「自售價到底該怎麼訂,才能讓買方覺得划算,我又不會吃虧?」
這些問題的核心,其實都圍繞在「如何平衡房仲與自售的關係,並最大化自身利益」。
二、破解迷思:一般約下,賣家的優勢與風險
優勢:賣方掌握主導權
一般約(非專任約)下,賣家可同時委託多家房仲,也能自行銷售。
房仲成交才需付佣,沒成交就沒成本。
自售成功可省下4%服務費(買方通常也省2%,總共6%)。
風險:需避免的3大地雷
價格不一致,導致買方混亂
若房仲掛1,500萬,自售掛1,400萬,買方會質疑「為何價差這麼大?」
解法:自售價可比房仲價低3%~4%,讓買方覺得划算,但不會差到不合理。
房仲消極銷售
若價差太大,房仲可能覺得「屋主自己會賣掉」,就不積極帶看。
解法:維持合理價差(例如房仲掛1,500萬,自售掛1,450萬),讓房仲仍有動力推銷。
買方私下跳單,引發糾紛
若買方透過房仲看屋,卻私下找屋主成交,房仲可能主張「成交仍須付佣」。
解法:清楚記錄買方來源,避免爭議。
三、最佳定價策略:如何讓買方、房仲、自己都滿意?
策略1:「雙軌報價法」— 自售價比房仲價低3%~4%
房仲端報價:1,500萬(含4%服務費空間,賣方拿1,440萬)
自售端報價:1,450萬(買方省2%服務費,賣方拿1,450萬,比房仲成交多賺10萬)
這樣做的好處:
買方會覺得「直接找屋主買更划算」(省下至少5%)。
房仲仍可向買方解釋「透過我們買有保障」,並爭取以1,480萬成交(買方仍省一點,賣方實拿1,420萬,房仲賺佣)。
賣方無論哪種方式成交,都不吃虧。
策略2:自售廣告話術,強化買方「省錢動機」
在自售廣告中,可以明確寫出:
「屋主直售價1,450萬(等同房仲管道1,500萬的省佣優惠)」
「直接交易省6%,買賣雙方都獲利!」
這樣能讓買方立刻意識到「找房仲買更貴」,提高直接聯繫您的意願。
四、網友問題完整解答
Q1. 自售價該跟房仲一樣嗎?
不用! 建議低3%~4%,讓買方有省錢感,但不會差到讓房仲不想推。
Q2. 房仲會不會不爽?
若價差合理(3%~4%),房仲仍可賺佣,不會完全沒動力。
Q3. 買方會不會砍更多?
有可能,但因為自售價已比房仲低,買方通常會覺得「已經省了,不會再狠砍」。
Q4. 房仲買方出價高,自售買方出價低,該選哪邊?
看實拿金額! 若房仲買方出1,480萬(實拿1,420萬),自售買方出1,450萬(實拿1,450萬),當然選自售。
Q5. 自售廣告怎麼寫?
強調「省佣」、「屋主直售」、「總成本比房仲低6%」。
Q6. 買方私下找我成交,會有問題嗎?
若買方是房仲帶看的,可能需付佣。最好確認買方是否曾透過房仲看屋。
Q7. 房仲會不會不認真推?
若價差太大會,但維持3%~4%差距,房仲仍會帶看。
Q8. 自售價怎麼訂最有利?
公式:自售價 = 房仲報價 × (97%~96%)
例:房仲掛1,500萬 → 自售掛1,455萬~1,440萬。
掌握「黃金價差」,最大化銷售利益
一般約下,賣家可自售,但價格要策略性設定。
自售價比房仲價低3%~4%,創造買方「省佣誘因」。
廣告強調「省6%」,吸引買方直接聯繫。
記錄買方來源,避免跳單糾紛。
無論房仲或自售成交,確保自己實拿金額最有利。
這樣一來,您既能利用房仲的客源,又能透過自售省下佣金,達到最快、最有利的成交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