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埔?過嶺?中壢房市門牌迷霧 購屋族怒轟「被唬弄」
【M傳媒-房產中心報導】
「最近連看兩間說自己在青埔,結果是在過嶺」一位購屋族在買房知識家社團的無奈發文,引發熱烈迴響。這句「青埔過嶺傻傻搞不清楚」的抱怨。隨著青埔特區房價站上4字頭,周邊區域紛紛打起「青埔」擦邊球,讓不少消費者花了青埔的預算,卻買到過嶺的物件。這場房市門牌迷霧,正折射出桃園房市日益嚴重的區位混淆問題。
青埔光環區位迷思
青埔特區憑藉高鐵站、機捷、大型商場與重大建設,成為桃園房市明星區段,預售屋單價已站上45萬元大關。相對地,過嶺重劃區雖與青埔同屬中壢區,但房價落差明顯,新成屋單價多在25-30萬元之間。這種每坪10萬元以上的價差,讓部分銷售話術遊走在模糊地帶。在地房仲透露,確實有業者會用「青埔周邊」、「青埔生活圈」等說法包裝過嶺物件,讓消費者產生誤解。尤其對外地購屋族而言,中壢、新屋、觀音等行政區交界處的區位辨識度本來就低,更容易在資訊不對稱下做出錯誤判斷。
門牌價值落差
從生活機能分析,青埔特區擁有高鐵、機捷、華泰名品城、IKEA、水族館等完整配套,屬於都會型生活圈;過嶺重劃區則以區域型商圈為主,依賴中壢市區的延伸機能。兩者在交通便利性、商業規模與未來發展潛力上都有明顯差距。重要的是,青埔特區作為國家門戶計畫的重點區域,持續有重大建設投入;過嶺雖有開發題材,但能見度與資源分配不在同一等級。這種發展前景的差異,直接反映在房價與保值性上。
購屋族自保之道
面對區位混淆問題,專家建議購屋族可以透過幾個具體方法辨別:首先,直接查看門牌地址,確認是否為「中壢區青埔里」或「高鐵站前路」等核心路段;其次,利用Google地圖測量與高鐵站的實際距離,超過3公里就可能不在青埔核心區;最後,查詢實價登錄時,應仔細比對路段與建案名稱,避免被相似名稱誤導。
銷售話術灰色地帶
市場觀察發現,部分建案會使用「青埔南」、「青埔門戶」等曖昧名稱,實際位置卻在行政區交界處。這種遊走灰色地帶的命名策略,雖未直接違法,但確實可能誤導消費者。公平會過去也曾對類似案件開罰,認定廣告不實影響交易決定。
M觀點:
這場「青埔過嶺之亂」,表面上是區位辨識問題,深層反映的卻是房市資訊不對稱的長期困境。與其指責銷售話術,不如建立更透明的區位資訊系統。在房市熱潮中,保持清醒的區位意識比追逐名詞更重要。與其被行銷話術牽著走,不如紮實做好功課,讓每個購屋決定都建立在充分的資訊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