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養地潮退!央行信用管制見效,土銀未動工餘額大幅下降
為防堵建商養地囤地,央行實施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正顯現成效。根據土地銀行最新數據,購地貸款未動工情況已逐漸緩解,上半年未動工興建餘額明顯下降。這波管制措施透過利率加碼與本金收回機制,有效促使建商加速開發進度,讓土地資源獲得更有效利用。
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要求建商購地貸款須在18個月內動工興建,此政策實施以來,公股銀行持續督促建商依期限動工。作為不動產專業銀行的土地銀行指出,先前購地貸款未動工主要受缺工缺料及個別建案特性影響,但這些因素已逐漸緩解,未動工餘額呈現下降趨勢。
根據統計,兩大不動產放款龍頭台灣銀行和土地銀行,在2023年底時逾18個月未動工購地貸款分別為142億元和1,174億元,占放款總額0.45%及5%。這些數字顯示,雖然未動工餘額仍存在,但透過銀行積極管理,情況正在改善。
土銀分析未動工主要原因包括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營建業缺工缺料問題,以及個別建案的特殊性等因素,這些都延宕了借款人的動工時程。不過隨著疫情影響減退和營建市場逐步恢復正常,這些障礙已逐漸緩解。
為強化風險管控,土銀訂定配套措施,對超過期限未動工案件採取具體處置。
原本針對逾限未動工案件,利率加半碼,並按比例收回貸款本金5%。但自去年11月起,切結條款更加嚴格,新申請土融案件若18個月未動工,利率加碼幅度提高至1碼,收回貸款本金比例也提高至10%,且後續每展延一年都要再收回10%。台灣銀行也採取積極作為,透過敦促授信戶加速動工興建建物,落實貸後追蹤管理。截至今年6月底,該行逾18個月未動工餘額占購地貸款餘額比率已降至約11%,顯示管控措施產生效果。
這些措施反映金融機構在配合政策與風險管理間的平衡。
一方面支持合理的房地產開發需求,另一方面防止資金過度集中在未開發土地上,造成資源浪費和市場扭曲。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實施,促使建商更審慎評估土地取得後的開發時程,避免盲目搶地卻遲不開發的情況。這有助於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並維持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隨著管控措施持續發揮作用,建商也調整策略,更加重視資金周轉效率和開發時程控管。這種轉變有助於提升整體產業的專業度和健全度,對市場長期發展具有正面意義。
專家觀點
央行這招就像給養地建商上緊發條,時限到了就要動起來!與其讓土地閒置養草,不如趕快開發增加房屋供給。建商也別抱怨管制太嚴,本來買地就是要蓋房子,不是擺著等增值。現在銀行利率加碼和收回本金雙管齊下,讓養地成本變很高,聰明的建商應該會選擇乖乖按時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