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錢救房貸是解決方案還是飲鴆止渴?學者警告:高成本資金恐引發更大金融風險
台房貸市場資金危機持續延燒,各大行庫不惜以年利率1.7%以上高成本向台積電、中華郵政等大戶搶奪短期存款。這種「高利搶錢」策略表面上暫時緩解了房貸額度不足的問題,卻可能埋下更嚴重的金融隱患。這場資金爭奪戰背後,實際上是政府政策矛盾與市場機制失靈的綜合體現。
高利搶資循環:利差倒掛的致命風險
行庫以1.7%高利率吸收存款,卻以2.6%左右利率放貸,利差不到1個百分點,扣除營運成本後幾乎無利可圖。這種利差倒掛現象將導致兩種結果:一是銀行獲利能力下降,影響金融穩定;二是銀行可能被迫提高其他貸款利率,轉嫁成本給一般企業和消費者。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高成本資金多為短期存款,與房貸的長期性質存在嚴重期限錯配。一旦市場資金情勢反轉,銀行可能面臨流動性風險。金融學者警告:「這好比用短期借款來做長期投資,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前奏曲。」
政策矛盾:財政部加油 vs. 央行煞車
這場房貸荒的根本原因是政策方向的內在矛盾。一方面,財政部大力推動新青安貸款,鼓勵民眾購屋;另一方面,央行卻實施史上最嚴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將第二戶貸款成數下調至5成且全國適用。
這種「一邊加油一邊煞車」的政策矛盾,讓銀行陷入兩難困境。公股行庫人士直言:「我們被要求同時踩油門和煞車,最後就是引擎空轉!」結果是首購族與換屋族成為最大受害者,即使信用良好、收入穩定,也因額度不足被拒貸。
民營銀行「創意應對」:以價制量與綁售策略
面對資金困境,民營銀行早已採取「以價制量」策略。現在無自用宅的首購族利率一律3%起跳,遠高於公股行庫的2.6%。更甚者,許多銀行將房貸業務與財富管理、高資產理財綁在一起,變相提高門檻。
這種做法雖然符合商業邏輯,卻嚴重違反公平待客原則。一般受薪階級不僅要面對高房價,還得承受更高的貸款成本,或是購買不需要的金融產品才能獲得房貸。這種現象正進一步加劇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
根本解方:制度革新而非資金拼湊
專家認為,與其高成本搶資金,不如從制度面進行根本改革:
1. 區別對待自住與投資:應建立差異化管理機制,將自住與投資貸款額度分開計算,優先保障首購族與換屋族需求。
2. 調整法規計算方式:考慮將都更危老或特定自住型房貸排除在銀行法72-2條的計算範圍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3. 建立政策性房貸機制:參考國際經驗,由國家提供信用保證,引導資金優先滿足首購族需求,降低銀行風險承擔。
4. 發展房貸證券化市場:擴大銀行資金來源,將房貸債權證券化,釋放放款額度。
居住正義:市場機制與政府角色的平衡
這場房貸荒引發更深層的思考:在市場機制與政府管控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與其一味要求銀行「開大水龍頭」,不如從整體住房政策著手:
社會住宅供給:加大社會住宅供應量,提供多元居住選擇
租賃市場規範:健全租賃市場,讓暫時無法購屋者有安心居住環境
稅制改革:透過稅制引導空屋釋出,提高市場供給
短期紓困不如長期規劃
行庫高利搶資只是權宜之計,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政府應協調各部會政策方向,避免財政部與央行各自為政。同時也應通盤檢討銀行法72-2條的適用性,考量現代金融環境的變化,制定更符合現況的監管機制。
最重要的是,房市政策應該區分「投資市場」與「居住需求」,讓真正有自住需求的民眾能夠獲得合理貸款條件,而不是在政策矛盾中成為最大受害者。與其搶資金救房貸,不如從整體住房政策著手,才能真正實現居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