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危機下的居住對策:政府祭出「婚育宅」加碼補貼力拚人口逆轉
台灣正面臨嚴峻的人口懸崖。今年4月新生兒出生數僅8,684人,創下史上單月新低紀錄,而截至4月底總人口數更較去年同期減少近5萬人,平均每天減少136人。這種「生不如死」的人口結構危機,促使行政院在5月13日端出新的「婚育宅」政策,試圖從居住正義切入解決少子化難題。
這項政策的核心構想相當明確:透過階梯式的租金補貼加碼,鼓勵社會住宅與青年住宅的單身住戶邁入婚姻並生育。具體而言,單身者結婚即可獲得租金補貼加碼,生育第一胎再加碼50%,若再生第二胎則再加碼50%,形成「婚育雙重誘因」。這項政策可視為現行「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的升級版,現行制度已對育有未成年子女家庭提供1.4倍補貼,每多一胎再加0.2倍。
行政院長卓榮泰的思維很務實:「有房子住」應優先於「買得到房子」。在承認房價難以短期下跌的前提下,政府轉而透過三管齊下的策略:首先是擴大租屋協助,除加碼補貼外,還將放寬申請資格、增加補助項目,並給予婚育家庭優先入住社宅的權利;其次是透過都更、危老重建等管道增加3%-5%的社會住宅供給;最後是優化既有政策如包租代管和直接興辦社宅。
這套政策背後的數據令人憂心。台灣不僅總人口持續下滑,生育率更是全球倒數。內政部希望透過創造「穩居」環境,減輕青年成家壓力。政委陳時中領軍的跨部會小組正著手規劃更完整的友善婚育住宅政策,所需經費將爭取國庫補助住宅基金支應。
值得觀察的是,這種「居住獎勵生育」的模式能否真正觸及痛點。都會區高房價確實是年輕人不婚不育的重要因素,但補貼政策需要與托育、就業等配套措施協同作用。隨著人口危機加劇,這項政策將成為檢視政府能否有效應對少子化的重要指標。在人口負成長已成新常態的今天,台灣正嘗試走出一條結合居住正義與人口政策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