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醫療園區夢碎!促參大案接連夭折 民間投資公共建設陷寒冬
一紙解約公告,讓桃園居民期盼多年的醫療資源擴充計畫再度落空。財政部最新統計揭露,2024年已有7件促參案提前解約,其中最受矚目的「清華大學桃園醫療園區」百億BOT案黯然退場,這已是近三年第二件破百億的公共建設投資案夭折。當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失敗率攀升至12%,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單一案件問題,更是台灣促參機制正面臨的結構性危機。
清華桃園醫療園區的停擺尤其令人扼腕。原規劃515床規模的醫療園區,加上教育研發基地,本可緩解桃園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卻因執行團隊高雄醫學大學退出而戛然而止。熟悉內情人士透露,醫療法規限制、營運成本暴漲與地方政府協調困難,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同樣陷入困境的還有台中外埔農創園區,原欲打造泰迪熊博物館帶動觀光,卻因履約爭議提前解約;花蓮布洛灣度假小屋更因403強震直接摧毀營運基礎。這些案例共同凸顯促參案的高風險特性,從天災、法規到市場需求,任何變數都可能讓數十億投資血本無歸。
當財政部計畫重新招標這些失敗案件時,更該思考的是如何重建民間投資信心。專家指出,現行促參法對風險分擔機制不足,廠商常獨自承受政策變動與市場波動。若不能從「防弊思維」轉向「風險共擔」模式,恐怕難逃「簽約熱鬧、解約低調」的惡性循環。這些中途熄燈的促參案,既是警示燈,也是改革契機——台灣的公共建設合作模式,是時候該徹底檢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