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房產掛夫名 女性陷婚姻安全感危機 專家提三解方保障經濟弱勢方
「房子是婚前買的,登記在老公名下……」這句話背後,藏著許多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安全感。隨著現代離婚率攀升,一位網友道出心中焦慮:「這幾年付出的算什麼?我有幫忙付生活費、水電!」這種「經濟貢獻難以量化」的困境,正成為當代婚姻中常見的難題。
婚姻中的經濟貢獻難題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離婚率確實居高不下,每10對夫妻中約有3對最終走向離婚。在這樣的环境下,許多在婚姻中經濟貢獻較難舉證的一方(多為女性)開始擔憂自身權益。
專業律師指出:現行法律對婚前財產的保障確實較為不足。婚前購買且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房產,原則上屬於個人財產。但婚姻期間的共同負擔與貢獻,法律上還是有爭取空間。雖然支付生活費、水電費等日常開支,在法律上較難直接主張對房產的權利,但若能證明這些支出讓對方能夠負擔房貸或其他資產累積,還是有機會爭取補償。
三大保障方案:法律與情感並重
針對這種困境,家事法律師提出三種可能的保障方式:
第一是「婚後財產協議」。律師建議,夫妻可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簽訂協議,明確約定經濟貢獻的認定與分配方式。「這不是不信任,而是對彼此付出的尊重與保障。」
第二是「貢獻證明保存」。財務規劃師建議,即使支付日常開銷,也盡量透過轉帳而非現金,保留明確紀錄。「這些年來幫忙支付的生活費、水電費,甚至房屋修繕費用,都應該保留單據。」
第三是「開放溝通」。婚姻諮商師表示,許多夫妻避談金錢問題,反而造成日後糾紛。「建議找適當時機,以未來規劃為出發點,討論雙方的經濟安全感需求。」
寵物的法律地位
針對網友提到「有養寵物」的情況,動保團體法律顧問說明:「目前台灣法律仍將寵物視為動產,在離婚時通常會歸屬於購買或登記的一方。但法院近年開始會考慮誰是主要照顧者,以及寵物的最佳利益。」
專家建議,與其活在不安中,不如採取積極行動:
可從夫妻開放溝通開始,討論彼此對經濟安全感的期待;如需更具體保障,可考慮簽訂婚姻財產協議;同時保存各種經濟貢獻的證明。婚姻應該是讓雙方都安心的夥伴關係,而不是單方面的犧牲與奉獻。與其在擔心離婚時能分到什麼,不如共同建設讓彼此都不會想離開的婚姻。
圖/google map M傳媒 https://94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