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為何不鬆手?專家揭信用管制背後的兩大隱憂
M傳媒 房產中心
房市最近很熱,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央行到底會不會放鬆管制?根據我們對金融業者的調查,結果很清楚,大約九成銀行都認為,短期內央行不會鬆綁。只有少數人覺得可能會小幅度調整。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政府政策看似在釋出利多,但央行卻還是踩著煞車?
兩大隱憂:房貸規模創高、資金過度集中
答案其實不難理解。銀行圈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房貸餘額越堆越高。金管會的數字顯示,光是今年7月,全台國銀的房貸總額就衝上 11.3兆元,這可是歷史新高。換句話說,銀行借給民眾買房的錢越來越多,風險也跟著放大。
第二個隱憂則是:錢幾乎都往房地產跑。根據統計,目前銀行對不動產的放款比例雖然略降到 36.74%,但整體來說還是太集中。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等於把經濟資源都鎖在房市裡,對產業發展其實不是好事。
政策矛盾:政府開水龍頭,央行卻踩煞車
這裡就出現一個有趣的矛盾。行政院最近調整「新青安貸款」,等於是替首購族和年輕人打開了一些空間;但央行這邊卻依舊維持「集中度管制」,要求銀行要自己盯好房貸總量,避免貸款失控。
有銀行高層就直言,央行這一年的策略是「先觀察、再決定」。他們去年就要求銀行提交不動產風險控管計畫,期限到今年底,屆時才會看成果來決定要不要加碼或放寬。換句話說,短期內想看到鬆綁,機會其實不大。
小幅微調有可能,但全面放手太早
當然,央行並不是完全不動。像最近宣布的措施:自住換屋族若要賣舊房買新房,原本規定一年內要完成出售,現在延長到 18 個月。這對很多有換屋需求的人來說,確實鬆了一口氣。
但銀行業者也提醒,這類政策只是「小修小補」,不代表全面解禁。畢竟現在房市交易量雖然降溫,但房價並沒有明顯鬆動,價格依舊僵硬。央行要顧的是「金融穩定」這個大方向,所以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把管制撤掉。
M觀點:房市不會崩,但央行也不會急著鬆
綜合來看,目前房市並沒有出現大幅下跌,最多就是買氣轉冷、交易量縮小。央行在這種狀況下,選擇「慢慢觀察」其實合乎邏輯。畢竟如果太快鬆綁,可能又會助長投資客進場,讓剛需族更難買房。
所以,如果你正在關心房市,重點不在於「央行會不會突然退場」,而是要注意這些政策調整的節奏。房市要真正降溫,還得看貸款集中度和資金流向能不能改善。換句話說,央行暫時還是會扮演那個踩煞車的人,至少在今年底之前,不會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