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降收支比至180%被指「意思意思」 專家:實質幫助有限
M傳媒 房產中心
台灣銀行業近期將房貸收支比審核標準從200%調降至180%,此舉被市場專家解讀為「賞顆糖,意思意思罷了」,認為對實質改善購屋貸款條件幫助有限。這項調整看似放寬貸款條件,但實際上可能只是象徵性政策,難以真正減輕購屋者的負擔。
收支比調整 實際影響微乎其微
所謂收支比,是指每月房貸還款金額與月收入的比例。從200%降至180%,意味著銀行對貸款人的還款能力要求略微放寬。然而,房產專家張金鶚直言:「這個調整對大多數貸款申請人來說,實際影響相當有限。」
以月收入5萬元的申請人為例:
原標準(200%):最高可負擔月還款額約2.5萬元
新標準(180%):最高可負擔月還款額約2.78萬元
兩者相差僅2,800元,對總貸款額度的提升效果不明顯。
三大限制仍在 房貸門檻未實質降低
銀行業者私下透露,儘管收支比標準調整,但其他貸款限制依然嚴格:
1. 貸款成數限制:仍維持在7-8成之間
2. 房屋鑑價:仍以銀行保守估價為準
3. 信用評等:審核標準並未放寬
在利率持續走高的環境下,單純調整收支比就像是給一顆糖安撫民眾,但無法解決高房價帶來的購屋壓力。
市場反應冷淡 業界認為效果有限
多數房仲業者表示,此政策調整並未帶來明顯的市場反應。購屋者更在意的是總價負擔能力,而不是微幅的收支比調整。與其調整收支比,不如提供更優惠的利率或提高貸款成數,這些對購屋者的幫助更大。」
專家建議:應有更積極的作為
房產專家建議,若要真正幫助購屋者,政府與銀行應該考慮:
1. 提供利率優惠:針對首購族提供更優惠的利率方案
2. 放寬貸款成數: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適度提高貸款成數
3. 延長貸款年限:提供更長期的貸款方案降低月付壓力
4. 信用評等彈性:對信用良好者提供更彈性的審核標準
M觀點 政策需要更實質內涵
銀行調整收支比標準雖是善意之舉,但若沒有配套措施,確實容易被解讀為「意思意思」的政策宣示。在高房價時代,購屋者需要的是實質的幫助,而非象徵性的調整。
專家呼籲,政府與金融機構應該提出更全面、更具實質效益的方案,才能真正幫助民眾實現購屋夢想,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