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管委淪為「屎缺」?居民避之唯恐不及 現任委員嘆:總是同一批人在扛
社區管委會委員似乎已成現代社區中最不受歡迎的無給職。近期多位現任管委在網路發聲,抱怨社區總是由固定幾位熱心人士承擔管理責任,多數居民以「不住這裡」、「工作太忙」、「經常出國」等各種理由推辭擔任委員。這種現象不僅造成社區管理人才斷層,更讓現任委員感到心力交瘁。
管委難為 各種推託理由層出不窮
一位現任管委在社群平台無奈表示,平時在社區群組中總能看到不少活躍成員發表意見、提出批評,但當真正需要推選管委時,這些人就開始出現各種推託理由:「不住這裡」、「老公是美國人」、「常常不在台灣」、「工作很忙沒空」等,讓實際承擔工作的委員感到相當挫折。
這種情況在全台各社區相當普遍。根據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商業同業公會的統計,超過6成的社區面臨管委選任困難問題,特別是屋齡較高的社區,更是經常出現「找不到人當委員」的困境。
管委工作繁重 卻缺乏實質獎勵
管委會工作繁重卻缺乏實質獎勵,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主要原因。管委需要處理的事務包括:財務管理、設備維護、社區安全、鄰里糾紛調解等,這些工作既耗時又容易得罪人,且完全是無給職。
社區管理顧問分析:「現代人工作忙碌,下班後只想休息,誰還有精力處理社區事務?加上管委工作容易引發爭議,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好就被批評,自然讓很多人寧可當『沉默的大多數』。」
專業物管公司 成解決方案之一
面對管委選任困難的問題,越來越多社區選擇委託專業物業管理公司處理日常事務。物管公司可以提供專業的財務、維護、安全管理服務,讓管委會從繁瑣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專注於重大決策。不過,這也帶來新的問題:物管費用增加可能引起住戶反彈,且最終決策權仍需要由住戶代表的管委會行使,無法完全避免委員選任的需求。
建立輪值制度 減輕負擔
有些社區開始建立「委員輪值制度」,要求每戶在一定期間內必須擔任委員一次,或者採用「分組負責制」,將工作分配給更多住戶,減輕個人負擔。也有社區提供些許誘因,如管委期間免交管理費等,提高住戶參與意願。
專家建議,社區可以建立更完善的新任委員培訓機制,讓新進委員更快上手,降低參與門檻。
社區管理需要更多住戶共同參與。
管委會不應該是少數人的沉重負擔,而應該是全體住戶共同承擔的社區責任。與其抱怨現任委員做得不夠好,不如思考如何為自己的社區貢獻一份心力。建議各社區可以思考更創新的參與機制,如建立專業顧問團、設立專門委員會分擔工作、或者導入數化工具減輕行政負擔。只有當更多住戶願意參與社區事務,才能打造真正宜居的社區環境。畢竟,好的社區需要大家一起創造,而不是依賴少數人的付出。
M傳媒 https://94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