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重建熱潮下的「重建孤兒」: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
近年來,在政府積極推動下,全台掀起一股老屋重建熱潮,許多民眾期待透過都更或危老重建改善居住環境。然而,在這股熱潮中,卻出現了不少「重建孤兒」——這些屋主眼睜睜看著鄰房陸續重建,自己的老屋卻孤零零地留在原地,無法參與重建計畫。為避免淪為「重建孤兒」,安信建經總經理張峰榮 提供四個實用建議,幫助屋主順利完成重建。
建議一:慎選建商,避免財務風險
老屋重建過程中,建商的選擇至關重要。部分重建案例中,地主需將土地設定抵押,讓建商取得建築融資。若建商因財務問題倒閉或落跑,土地可能因抵押權被銀行拍賣,地主不僅無法換到新房子,甚至可能失去土地。
此外,央行限貸令使得部分銀行緊縮老屋重建貸款,建商資金壓力大增。若建商財務狀況不佳,可能導致重建計畫中斷,形成骨牌效應,連累地主。因此,選擇一家信譽良好、財務穩健的建商,是重建成功的關鍵第一步。
建議二:善用「全案管理」,專業團隊協助重建
如果擔心建商的財力與建築品質,或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建商,地主可以考慮採用「全案管理」模式。在地主百分百同意的情況下,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地主可以擔任重建業主的角色,參與並決定重建規劃的相關事務。
以安信建經的「全案管理」為例,專業團隊將協助地主遴選建築師、取得優惠融資、營造發包、成本規劃,以及完工後的銷售等一站式服務。這種模式不僅能降低風險,還能確保重建計畫順利完成,達到地主的預期目標。
建議三:勿成為最後的反對戶
部分地主誤以為「反對到最後一刻,可以爭取到更好的分回條件」,但現實往往十分殘酷。觀察近期的重建案例,越來越多建商選擇將「反對戶劃出重建單元」,導致反對戶最終無法參與重建,落得一場空。地主應理性評估重建條件,避免因過度堅持而錯失重建機會。與建商積極溝通,尋求雙贏方案,才是明智之舉。
建議四:重建基地不宜過小
危老重建雖然沒有最小基地規模限制,但基地過小(如不到百坪甚至僅數十坪)的重建案,往往面臨施工難度高、營造成本昂貴等問題。此外,小基地重建案在缺乏專業顧問團隊協助的情況下,成本容易失控,建築融資也可能卡關,加上營造廠承接意願較低,最終導致重建計畫胎死腹中。地主在規劃重建時,應盡量整合鄰地,擴大重建基地規模,以提高重建的成功率與經濟效益。
老屋重建是改善居住環境、提升資產價值的絕佳機會,但過程中也充滿挑戰與風險。地主應仔細評估自身條件與重建風險,選擇適合的重建模式,避免淪為「重建孤兒」。無論是慎選建商、善用全案管理,還是避免成為反對戶、擴大重建基地,都是確保重建順利完成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