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又怕跌?房價跌不了的真相:不是供需,而是「共識」
在台灣的房市討論中,總能聽到兩種鮮明的聲音:一邊是無殼蝸牛期盼房價下跌,等待「合理價」進場;另一邊則是已有房產者擔心資產縮水,希望市場維持穩定。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立場,其實都指向同一個事實——台灣社會對「擁有自住房」的渴望從未消退,而這種深層需求,正是支撐房價的關鍵力量。
房市需求的雙面性
仔細觀察會發現,所謂「希望房價跌」與「不希望房價跌」的群體,本質上都是潛在的購屋需求者。首購族等待價格回檔,是為了能夠上車;而已有房產者多數也考慮換屋或為子女置產。這種「人人想買房」的社會心理,形成特殊的市場韌性——即使交易量縮減,價格仍難大幅修正。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當一個商品同時具備「居住」與「資產」雙重屬性時,其價格往往會超越單純的供需法則。台灣的低利率環境、通膨預期,以及傳統「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更強化了房屋的保值特性。這也是為何即使政府祭出打炒房政策,房價仍呈現「量縮價穩」的走勢,核心區域甚至持續創高。
結構性因素支撐市場
深入分析台灣房市,會發現幾個難以撼動的支撐點:首先,營建成本居高不下,土地價格、人工費用與建材成本讓新建案難有降價空間;其次,都會區土地稀缺性,特別是在雙北、台中、高雄等就業集中區域,剛性需求始終存在;再者,租金持續上漲,也讓「租不如買」的計算式對部分族群仍然成立。
心理層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對多數家庭而言,房產是最大宗的財富配置,這種「財富效應」讓已購屋者成為房市的穩定力量。而觀望中的買方,一旦發現價格跌幅有限,往往會選擇「認價」進場,反而形成新的支撐點。這種「怕錯過」的心理,在房市盤整期特別明顯。
理性看待市場週期
與其糾結房價是否下跌,不如務實評估自身需求與財務能力。對自住客而言,重點應是「負擔能力」而非「絕對價格」——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都會區房價出現崩盤式下跌的機率極低,但隨著政策調控與市場機制,部分過熱區域可能出現合理修正。
觀察國際經驗可以發現,健全的房市需要多元居住選擇,而非僅聚焦「買房」單一途徑。或許台灣社會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更完善的租賃市場與社會住宅系統,讓「居住正義」不會淪為「必須買房」的單選題。畢竟,健康的居住環境,應該讓每個人都能在負擔範圍內找到適合的安身之處,無論是租是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