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
貸款
房仲
社宅
修繕
賣厝阿明Line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買房真相!我們買的不是房子,而是對抗人生的「確定感」| M傳媒

買房真相!我們買的不是房子,而是對抗人生的「確定感」| M傳媒
M-news 買房真相!我們買的不是房子,而是對抗人生的「確定感」|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當你笑別人背30年房貸很傻時,其實他們買到的是,一個永遠不會消失的安心角落。 「為...

買房真相!我們買的不是房子,而是對抗人生的「確定感」|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當你笑別人背30年房貸很傻時,其實他們買到的是,一個永遠不會消失的安心角落。

「為什麼要買房?」這個問題最近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一位中壢房仲的深度分析引發無數共鳴。他犀利指出,買房根本不是為了投資報酬率,而是現代人在不確定世界中,為自己打造的「安心神龕」。就像企業老闆逢年過節都要拜拜,求的不是神明保佑,而是那份難得的「確定感」在充滿變數的人生中,至少有一件事能夠牢牢掌握。

 

中壢房仲的觀察相當精準:

「賺錢這件事,本身不難。難的是『確定能賺』,更難的,是『在不確定裡還能睡得著』。」這句話道破了現代人的集體焦慮。在變化快速的社會中,今天的热門產業明天可能就被淘汰,穩定的工作越來越少,就連傳統的退休保障都充滿變數。

 

在這樣的环境下,房子成了最實在的依靠。

它不是報酬率最高的投資,但卻是能夠提供「確定性」的少數選擇之一。當你擁有自己的房子,至少確定下個月不會被房東趕走,確定孩子能在同一個地方讀書,確定父母老了有地方可住,確定即使被公司辭退,頭頂上還有一片屋簷。這種確定感,在不安定的時代顯得特別珍貴。許多租屋族都有過被房東臨時通知搬家的經驗,那種無家可歸的恐懼,遠比帳面上的投資報酬率更讓人焦慮。

 

有趣的是,追求確定感這件事,從企業主到一般市民都在做。

企業主透過拜拜儀式,在變動的市場中尋求心理的安定;小市民則透過購屋,在動盪的人生中尋找實體的依靠。形式不同,但本質相通,我們都在尋找能夠對抗不確定的錨點。

 

那位房仲形容得很貼切:

「有錢人用拜拜對抗不確定,中產用房子對抗不確定。」企業主知道,再成功的生意都可能因為市場變化而虧損,所以需要儀式感來安定內心。同樣地,一般人也知道,再好的工作都可能因為景氣反轉而失去,所以需要房子來提供安全感。

這種心理需求,遠比經濟計算更深刻。它觸及的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對穩定生活的渴望,對可預測未來的追求。

 

從投資角度來看,買房確實不是最理性的選擇。

報酬率可能不如股票,流動性差,還要負擔維護成本。但如果只看這些數字,就無法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背負數十年房貸。

關鍵在於,買房的決策從來不只是理性計算,更是情感需求。就像那位房仲所說:「房子不是用來賺錢的,房子是用來讓人不那麼害怕明天的。」這種情感價值,很難用數字衡量,但卻是真實存在的。

 

看過太多租屋族的無奈:

「卡車在樓下,孩子天真的問:『爸爸,我們要去哪裡?』」這種場景讓人心酸,也讓很多人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擁有自己的房子。因為他們要的不是投資获利,而是那份「確定的歸屬感」。

 

隨著房價高漲,年輕世代對買房的態度也在改變。

有些人選擇「躺平」,認為與其背負沉重房貸,不如享受當下生活。這種選擇無可厚非,但也反映了居住正義的問題。

當買房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越來越多人被迫長期租屋,社會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影響。政府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不只是打擊炒房,更要提供多元的居住選擇,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

畢竟,就像那位房仲所說:「房子不是成功的象徵,是『能安心』的象徵。」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讓自己安心的居住方式。

 

M觀點:買房這件事,從來就不只是經濟行為,更是心理需求。

與其糾結於投資報酬率,不如問問自己:什麼樣的生活能讓你真正安心?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確定感」可能比追求財富增值更重要。記住,無論選擇買房還是租房,最重要的是找到能讓內心平靜的生活方式。畢竟,人生的幸福,不該被綁在房子上,但也不能完全沒有安身立命之所!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