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
貸款
房仲
社宅
修繕
賣厝阿明Line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台中房市交戰!土地交易暴跌7成,「掃地機器人」退場真相 | M傳媒

台中房市交戰!土地交易暴跌7成,「掃地機器人」退場真相 | M傳媒
M-news 台中房市交戰!土地交易暴跌7成,「掃地機器人」退場真相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水龍頭說是開了,但裡面沒水流,建商購地持續觀望,更不願意追價。」春耕不動產總經理張...

台中房市交戰!土地交易暴跌7成,「掃地機器人」退場真相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水龍頭說是開了,但裡面沒水流,建商購地持續觀望,更不願意追價。」春耕不動產總經理張維良一語道破台中土地市場的冰冷現實。根據最新實價登錄,台中三大屯區(北屯、西屯、南屯)2025年1-7月億元級土地交易筆數僅64筆,較去年同期的217筆暴跌70%,堪稱「最冷土地年」。

 

土地市場急凍:北屯區暴跌85%最慘烈

 

這場土地寒流中,受創最深的當屬北屯區,今年前7月僅13筆億元土地交易,對比去年同期的84筆,跌幅高達84.5%,是三大屯區中縮水最劇烈的區域。以重劃區土地交易為大宗的北屯區,正面臨機捷特區土地飽和、14期重劃區受獎勵時程與公告現值飆升影響的雙重打擊。

 

南屯區雖以34筆交易居冠,但相比去年的102筆也大幅下滑;西屯區受惠土地開發飽和因素,從31筆減為17筆,跌幅逾4成,相對抗跌。譯鑫廣告副總經理張譯升分析:「目前土地需求以自用型為主,整體市場氛圍保守,建商多數觀望。」

 

建商「掃地機器人」退場,自用買家接盤

 

過去被形容為「掃地機器人」的建商掃貨大軍,如今在土地市場幾乎全面退場。台中市政府舉辦的土地標售接連失利,最新一場脫標率僅17.9%,已連3場低於2成。張維良點出關鍵:「建商幾乎不敢進場,因為貸款成數只剩4成、甚至更少,又面臨高公告現值與稅賦壓力,加上預售屋賣壓重。」

 

取而代之的是蓋自宅、企業總部的自用型買家悄悄進場。這種從「掃貨模式」到「精挑細選」的轉變,反映建商對未來房市預期轉為保守。

 

房價回調:13行政區淪陷,龍井區跌幅11%最重

 

土地市場的寒冷已蔓延至住宅端。住商機構統計顯示,台中市多達13個行政區房價呈現下跌,不只山線、海線,三大屯區以及市中心行政區都反轉走跌。

 

其中龍井區今年上半年平均成交單價約27.8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1.3萬元,跌幅達11%,為台中跌幅冠軍。東區跌幅約9%排名第二,沙鹿下修8%位居第三。

 

大家房屋企研室公關主任賴志昶分析,台中房價回修有兩大關鍵:「疫情後推案暴增」與「購屋族受限央行限貸」。過去靠低利環境與資金行情推升的房價,在信用管制與市場回歸基本面後,正面臨嚴峻考驗。

 

預售屋賠售潮湧現:投資客含淚告白「再撐下去我會瘋掉」

 

隨著市場反轉,預售屋賠售案例頻傳。台中潭子區一名投資客,2024年8月以1350萬元購入兩房產品,如今卻以1250萬元脫手,認賠百萬元。他語帶哽咽:「我決定放過自己,再撐下去我會瘋掉。」

 

這波賠售潮高度集中在特定區域與產品類型。水湳、七期重劃區的小宅產品,以及西屯區鄰近七期的物件,成為讓利主力。這些區域正是2021至2022年房價飆漲時的熱門投資標的,如今卻成為資金壓力的重災區。

 

賣厝阿明指出,這波市場下修最大的分水嶺在「進場時間」:「就像接力賽最後一棒,前段進場的人已經吃到漲幅,最後才上場的,只能承受市場的下行壓力。」

 

七期神話破滅:小宅投資客慘遭「三殺」困境

 

被譽為「蛋黃中的蛋黃」的七期重劃區,神話正在破滅。一個位於台灣大道的預售案,從動工到成屋耗時六年,實價登錄顯示該案預售期平均單價約35萬元,六年來的漲幅僅一成左右,如今單價甚至比北屯、沙鹿等外圍區域還要便宜。

 

七期投資正面臨「三殺」困境:

第一殺:時間成本吞噬獲利 - 六年等待意味著資金機會成本的巨額損失

第二殺:限貸令切斷退路 - 央行信用管制讓投資客資金周轉陷入困境

第三殺:市場反轉流動性枯竭 - 上千戶同時求售,形成「多殺多」惡性循環

 

建商策略轉向:從衝量到求質的市場轉型

 

面對市場寒冬,建商策略明顯轉向。上市建商憑藉相對雄厚的資金實力,多採取「緩賣不降價」策略,寧可拉長銷售期也不願輕易破壞價格體系。

 

相反地,個別屋主特別是預售屋投資客,面對交屋後的資金壓力,讓價意願明顯較高。這種差異導致市場出現「建商死守價格、投資客競相逃命」的分裂現象。

 

立辰開發經理蔡鴻霖指出,當前市場呈現「外圍低總價活絡、核心中高總價受壓」的格局,若高利率環境延續,此趨勢將持續。

 

M觀點:

這場土地交易寒流,實質是房市從「投機市場」回歸「居住市場」的必經過程。當建商從「掃地機器人」變為「精挑細選者」,反映的是行業對未來預期的根本轉變。

 

對購屋者而言,與其等待市場最低點,不如把握三個關鍵轉變:

 

價格合理化:13個行政區價格回調,提供長期未見的議價空間

產品分化:具備地段優勢、品牌建商與合理總價的建案仍能維持穩定買氣

區域重構:外圍區域因低基期與交通建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在這個市場轉型期,與其追逐短期價差,不如回歸「居住本質」思考:通勤時間能否負擔?生活機能是否完善?社區規劃是否符合需求?畢竟,房子不只是投資標的,更是承載生活的容器。當市場狂熱時,保持冷靜;當市場恐慌時,保持理性,這才是房地產決策的長久之道。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