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設用不到,要如何避免買超公設比的房子
公設比過高是許多購屋族的痛點,尤其都會區新建案公設比動輒超過30%,讓買方實際居住空間大幅縮水。以下提供實用指南,幫助您避開公設比陷阱,買到性價比高的房子:
一、什麼是公設比?如何計算?
1. 定義:
公設比 = 公共設施面積 ÷ 總建物登記面積 × 100%。
2. 常見公設類型:
大公:全體住戶共用,如大廳、健身房、游泳池。
小公:部分住戶共用,如梯廳、逃生梯。
二、公設比過高的常見原因
1. 豪華公設氾濫:
建商為提高售價,規劃過多使用率低的設施(如KTV、宴會廳)。
2. 虛坪灌水:
將車道、機電空間等計入公設,變相增加公設比。
3. 法規限制:
高層建築需設置更多逃生梯與消防設施,推升公設比。
三、如何避免買到公設比過高的房子?
1. 看懂權狀與平面圖
權狀:確認「主建物」、「附屬建物」(如陽台)與「公設」面積比例。
平面圖:檢查公設項目是否實用,避免過多裝飾性空間(如挑高大廳)。
2. 計算實際使用坪數*
公式:主建物面積 + 附屬建物面積 = 實際使用坪數。
範例:若權狀登記50坪,公設比35%,則實際使用坪數為32.5坪。
3. 選擇低公設比建案
公寓:公設比通常10-15%,但缺乏電梯與管理。
華廈:公設比約20-25%,適合預算有限的首購族。
新成屋:選擇公設比低於30%的建案,並確認公設實用性。
4. 避開虛坪陷阱
車位面積:確認車位是否計入公設,並選擇「獨立權狀」車位。
機電空間:避免購買將機房、水箱計入公設的建案。
5. 實地考察公設使用率
觀察:參觀建案時,留意公設是否維護良好、使用率高。
詢問:向住戶了解公設使用頻率與管理費分攤方式。
四、公設比與房價的關係
1. 高公設比 ≠ 高房價:
部分建案以豪華公設拉高單價,但實際使用坪數低,性價比差。
2. 低公設比 ≠ 划算:
若公設過於簡陋(如缺乏逃生梯),可能影響居住安全與房價。
五、法規保障:內政部推動「實坪制」
為解決虛坪問題,內政部研擬推動「實坪制」,重點包括:
1. 明確區分主建物與公設面積。
2. 限制車位、機電空間計入公設。
3. 要求建商揭露公設項目與使用說明。
專家建議:理性評估需求
購屋族應根據生活習慣選擇公設,例如有小孩的家庭可選擇有遊戲區的社區,單身族則避免負擔過多管理費。」
簽約前務必確認權狀內容,並要求建商提供公設項目明細,避免日後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