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八箭射出「血汗箭」?北市案量暴增2倍、公務員累翻天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台北市長蔣萬安喊出「大都更時代」的口號後,北市各區都更申請案量如火山爆發般狂飆。根據市議員王欣儀披露,蔣市府上任後的都更報核案量是前朝的2.3倍,但負責審查的公務員人力卻幾乎原地踏步——從26人僅增至29人。平均每位承辦人得同時扛下14至18件案件,假日加班成常態,連同仁都苦笑「都更處快變血汗工廠」。這場原本要推動城市更新的政策,現在卻被形容成「更新老屋、也榨乾人」的雙重折磨。
北市的老屋問題確實迫在眉睫。根據建管處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屋齡超過30年的建築多達10萬2157棟,其中超過一半、約56%已「年過半百」。在這樣的背景下,蔣萬安上任後推出「都更八箭」與「168專案」,試圖以「6個月快軌審議、專人列管」等措施來加速老屋重建。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卻讓人無奈。
王欣儀指出,雖然市府對外強調各案「皆在期限內審完」,但實際上不少民眾抱怨案子卡關、補件來回跑。更令人詬病的是,「補件不算工作天」的制度,讓市府帳面數據看起來漂亮,實際卻延宕不前。民眾看著時間一拖再拖,承辦人員也被逼到極限——每天沉在厚厚的審查資料堆裡,還得應付民眾焦慮的電話與建商的進度壓力。
對此,都更處坦言案量確實「暴增」,雖然有持續增補人力,但速度遠不及報核案成長。該處表示,未來將把非核心業務委外處理,並導入AI輔助檢核、智慧審查工具,以提高效率與公平性。不過,基層員工私下抱怨,AI再聰明也取代不了實際判讀、協調與實地審核的繁瑣工作,「現在不是速度問題,而是人真的太少。」
M觀點:台北的都更確實該加速,但「快」不能只是政治口號。
城市更新的根本目標,是讓居民住得安全、生活更好,而不是拼數字、趕KPI。當基層人力被壓到喘不過氣、審查品質可能因此下滑,最終受害的還是市民。若政策只講速度、沒顧品質,就像蓋房子時偷工減料,看似進度快,其實是埋下下一波危機。
都更不該成為政績工程,而應是全民共創的長期改革。蔣萬安若真想讓「大都更時代」名符其實,就該補足審查人力、優化制度流程,別讓推動城市更新的人成了被政策「更新」的對象。城市的老屋可以拆,但制度的根基不能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