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兼差跑外送、建商倒地不起!房市陷入「沒有方向期」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走進街角的房仲門市,曾經人聲鼎沸的盛況早已不再,如今只見業務員低頭滑手機、望著窗外發呆,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焦慮。這是2025年台灣房市的真實寫照,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滿週年之際,全台房市正式進入「沒有方向期」,預估全年交易量將跌破27萬棟,創下1991年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曾經火熱的房市,如今只剩下自住客在苦撐,形成「賣方不認命、買方不任性」的詭異僵局。
根據最新市場統計,今年1到9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27.9%,宛如掉進冰河期。公股行庫評估,在政策與利率沒有鬆動前,未來半年房市將持續「量弱、價撐、區域分化」的基調。現在市場上僅剩自住剛性需求在苦撐,投資客幾乎全面退場,房市失去了最重要的動能。
永慶房產集團調查顯示,全台看跌房價比例飆升到50%,遠高於看漲的20%,創下2020年以來次高紀錄。這種悲觀預期已經形成市場共識,讓買方更願意耐心等待,進一步強化觀望氣氛。許多潛在購屋者現在的心態是:「與其現在進場被套,不如再等等看。」
雖交易量急凍,房價卻沒出現全面崩盤
根據「政大永慶即時房價指數」,今年第三季七都房價跌幅因區域而異,新北跌幅在2%內相對穩定,台北、桃園與新竹縣市季減2%至3%,台中、台南與高雄則下跌3%以上,跌勢比較明顯。這種「價量背離」的現象,正反映出當前房市的特殊困境。
顏炳立道破當前困境:
「價沒下來,量卻縮了」,形成「賣方開高價,買方出低價」的拉鋸戰。買賣雙方的價格認知差距,成為成交的最大障礙。賣方還沉浸在過去房價高點的榮景,買方卻期待大幅降價,雙方就像平行線般難以交集。
各區域表現呈現明顯差異
特別的是,先前受台積電設廠題材帶動的新竹、台南等地,這波受傷最嚴重。新竹房價曾從每坪60幾萬跳空上漲到90幾萬,央行打房後部分超漲房價跌回約69萬至70萬。專家分析,這些地區的價格其實「還好」,但「量縮得很嚴重」,顯示市場信心相當脆弱。
市場傳聞今年將有1000家房仲店收掉,並有1萬人失業
在交易量萎縮情況下,許多房仲為了維持生計,開始兼職跑Uber。建商也面臨龐大壓力,特別是中小型建商,在限貸與資金緊縮環境下,部分地區已傳出工程停擺或倒閉情況。
專家建議「用力看屋、建立認知」,在市場混沌期尋找適合產品。
不過,若賣方願意讓利幅度加大、以量換價,則有望帶動短期回暖空間。在這波房市調整期中,耐心與理性才是最終贏家,畢竟市場永遠在變,但居住需求永不改變。房市寒冬何時結束還沒有人知道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經過這波調整,台灣房市將走向一個更健康、更理性的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