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屋市場雙軌制:政府補助業者與民間自撐業者的生存差距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租賃服務業面臨「兩個世界」生存戰!根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租賃服務業明顯分成兩大類型:一種是成功標到政府補助的業者,另一種是只能靠市場機制苦撐的民間業者。這兩者之間的經營環境,簡直是天壤之別。
賣厝阿明點出關鍵差異:有標到政府補助的業者,除了能獲得媒合費用補助,政府還支付每月管理費用,經營基礎相對穩健;而沒有標到補助的業者,只能依靠租屋仲介費生存,由於一般房東願意支付的管理費比例較低,如果沒有同時經營買賣仲介業務,很難維持營運。這種「雙軌制」的市場現狀,讓許多小型業者在生存邊緣掙扎。
台北市租賃住宅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政緯坦言,租賃服務業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好做。
「近幾年有不少業者倒了」這句話道盡了行業的辛酸。尤其是在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下,業者必須更精準地控制成本與風險,否則很容易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目前租賃服務主要分為「包租包管」和「代租代管」兩種模式。在政府推動的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政策中,業者能夠獲得穩定的補助費用,房東也能享受賦稅減免優惠。然而,民間的一般包租代管業者就沒有這麼幸運,必須在有限的利潤空間中尋找生存之道。
林政緯分析,代租代管模式由於房東主導權較大,糾紛相對較多。
從房屋點交、修繕到傢俱購置,房東的意見往往與實際狀況有所落差,業者夾在中間相當為難。例如,有時房東堅持要重新粉刷完好無損的牆面,或是在房客因經濟困難被迫提前解約時,堅持收取違約金,這些都讓業者在管理上陷入兩難。
相比之下,包租模式讓業者擁有較大的主導權。業者以「二房東」角色全權負責房屋管理,房東只需按月收取租金,管理效率較高。不過,這種模式必須嚴格控制空屋率、欠租風險和管理成本,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侵蝕原本就有限的利潤。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上路七年多來,雖然為租屋市場帶來了制度化的發展,但在實際執行面上,業者的生存壓力依然沉重。賣厝阿明認為,政府除了持續推動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政策外,也應該思考如何為民間業者創造更友善的經營環境,才能讓整個租賃服務產業更健全地發展。畢竟,健全的租屋市場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多元化的服務提供者,才能滿足不同房東與房客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