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條例大轉彎,修繕也可享稅賦減免 老屋修繕將催生兩大新興產業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全台超過一半住宅屋齡已逾30年,面對「人屋雙老」的居住危機,內政部端出全新解方,危老條例將從「重建唯一」轉向「修繕並行」的新時代!根據最新統計,台灣屋齡30年以上的老舊建物已超過總體住宅存量的半數,全面重建速度遠遠跟不上建築老化的腳步。為此,內政部正在研擬新版《危老條例》,除了將名稱加入「修繕促進」字眼,更將刪除施行期限並擴大租稅優惠,讓老屋更新成為常態化政策。
從重建到修繕的政策大轉彎
過去危老條例被戲稱為「打掉重練條款」,但實務上發現,許多老舊建築不等同於危險建物,全面重建反而緩不濟急。新版條例最重大的變革,就是正式納入「老宅延壽計畫」,增訂危老得以修繕方式辦理,讓政策更具彈性。官員私下透露,這個轉變是經過多年實務觀察後的覺悟。與其等待漫長的重建程序,不如透過適當修繕先提升建築物安全性能與居住品質。這就像對待中年人的健康問題,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動大手術,有時透過保養和調理更能延年益壽。
這種務實的轉向值得肯定,畢竟台灣的老屋問題就像溫水煮青蛙,與其追求完美但緩慢的重建,不如先透過修繕消除立即危險。
租稅優惠全面升級的誘因設計
為了鼓勵民眾參與,新版條例在租稅優惠上端出牛肉。除了延長原有的地價稅及房屋稅減免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參考都更條例,減徵土地增值稅及契稅40%,這對有產權移轉需求的民眾極具吸引力。為鼓勵自用住宅所有權人參與,規劃新增「完工後五年內持續作為自用住宅者,得享有特別扣除額」的設計。這個靈感來自所得稅法的房屋租金支出特別扣除額規定,等於是政府用稅賦優惠來補貼民眾改善居住環境。
在修繕方面也有突破,規劃新增修繕工程費用扣除接受政府補助部分,可在修繕完成後申請當年度特別扣除額。這種「先修後扣」的模式,可望大幅提升民眾參與修繕的意願。
政策轉型的深層意義
從「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重建條例」更名為「重建與修繕促進條例」,不只是名稱改變,更是政策思維的典範轉移。刪除施行期限意味著老屋更新將成為常態性工作,不再有時限壓力。這種轉變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台灣社會的現實:我們已經沒有本錢等待完美解方,必須在有限資源下尋找最有效的改善途徑。與其追求百分之百的重建,不如務實地先求安全再求完美。修法方向顯示政府終於認清一個事實:台灣的老屋問題必須多管齊下,重建與修繕並行,才能跟上建築老化的速度。
新版危老條例通過後,預期將帶動兩個市場的發展:
一是專業修繕產業的興起,二是整合服務平台的建立。未來可能出現專門協助民眾申請修繕補助和稅賦優惠的專業顧問。
不過,挑戰在於如何確保修繕品質,以及如何防止不肖業者藉機哄抬價格。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和品質認證制度,才能讓民眾修得安心、住得放心。對一般民眾而言,這個修法等於提供了更多選擇。不需要在「全部打掉」和「將就著住」之間二選一,現在有了「修繕升級」的第三條路。
M觀點,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建築老化危機,但危機也是轉機。
新版危老條例的轉向,代表我們終於開始用更務實的態度面對問題。與其等待完美解方,不如踏出改善的第一步。畢竟,居住安全是最基本的權利,無論透過重建還是修繕,讓每個人都能住在安全的房子裡,才是這個政策最重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