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方反攻術啟動!看懂降價地圖、抓準屋主鬆手時機的3大心法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實施即將滿一年,雖然市場未出現「崩盤式下跌」,但各種降溫訊號已在悄悄浮現。從成交量縮水、賣壓堆積,到價格鬆動、議價空間放大,房市的天平正一點一滴地由賣方轉向買方。這是一場無聲的轉折,卻牽動著所有買賣雙方的心理戰。
特別是在七都之中,一些率先鬆動的區域已經浮上檯面。預售、中古與轉售物件出現讓價潮,甚至連法拍市場都可見資金斷鏈的影子。專家直言,這正是買方可以「抬頭挺胸談價」的時刻,只要眼光準、資金到位,市場盤整期往往就是撿便宜的黃金期。
根據時價登錄數據揭示,限貸令前後七都房價漲跌已出現分歧,新竹縣市與台中市同時在預售與成屋市場呈現下修,成為「雙降區」。成屋市場中僅剩台北市勉力守住小幅漲幅,但整體交易現場的氣氛已轉冷,顯示房市進入結構性盤整。
市場五大鬆動訊號浮現:
第一,待售物件急速攀升。2025年6月七都中古屋待售量突破20萬宅,三個月內增加逾2萬件。
第二,降價個案快速增加,顯示屋主心態轉弱。
第三,議價幅度放大至一成以上,買方主動權提升。
第四,預售案開始出現大規模讓利,帶動周邊新成屋價格下修。
第五,部分投資客資金斷鏈,被迫急售或拋向法拍市場。
地區面上,南部台南、高雄因南科與台積電題材推升過快,如今買氣明顯降溫,價格快速消風。中部則以台中海線與北屯機捷沿線最為顯著,不少新案甚至出現「預售價低於新成屋成交價」的倒掛效應。新竹、桃園則因推案過量與買氣退潮,蛋白區均價出現明顯修正。相對而言,雙北因土地稀缺、生活機能集中,雖有鬆動跡象,但價格仍有基本面支撐。
房仲觀察,賣方端的心態轉變,是這一波市場鬆動的最大推手。
許多屋主原本期待短期獲利,如今資金壓力加重,讓利求售成為唯一選項。成交速度大幅放緩,不少物件掛賣數月無人問津,賣壓急速升溫。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破口在於2020至2022年間購買預售屋的買方,如今進入交屋與核貸階段,卻遭遇貸款成數不足或資金規劃落差,被迫轉售。這為市場提供了大量「轉單機會」,甚至在法拍市場上,低價物件也逐步浮現。
然而,專家提醒,價格鬆動不等於人人都能撿便宜。
現階段銀行對高總價物件與非核心區貸款趨嚴,自備款比例普遍提高至三至四成。也就是說,真正能把握這波行情的人,必須具備「現金與行動力」。房市正處於一個關鍵拐點。對買方而言,這不是等待房價腰斬的時刻,而是辨識「屋主鬆手」與「區域壓力」的時機。能看懂數據、判斷區段、精準出手的人,才有機會在這場盤整中,找到真正的價值。
專家表示,房市並未崩盤,但確實進入調整階段。
賣方強勢已逐步退場,買方話語權抬頭。這是一場耐心與判斷力的比拼:有人因資金斷鏈被迫離場,有人卻能趁勢進場布局。房市沒有真正的谷底,只有誰能先看清轉折,並且準備好迎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