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印「首席專家」實際是「首日上工」? 房仲業的「自信行銷學」引熱議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XX社區豪宅專家」、「大安區置產首席顧問」——翻開房仲業務員的名片,頭銜一個比一個響亮,區域一個比一個專業。但你能想像,遞上這張名片的人,可能今天才是他踏入房產業的第一天嗎?近日,有網友在社群上曬出一張仲介名片,對比其「資深專家」的頭銜與自曝「剛做房仲第一天」的貼文,諷刺直指:「現在的社會就是這麼cheap,只要夠有信心,你就是專家,專門搞人家!」這番尖銳的吐槽,不僅引發網路共鳴,更撕開了服務業中,那層心照不宣的「行銷包裝」潛規則。
這起事件看似只是網路上的零星嘲諷,卻精準命中了普羅大眾在接觸如房仲、保險、理財專員等高度依賴個人信任的服務業時,內心最深層的疑慮與不安全感。當「專業」的象徵(頭銜、資歷)可以透過印刷廠輕易打造,而與實際的「專業能力」嚴重脫鉤時,消費者該如何辨別?又該信任什麼?
賣厝阿明表示,我們無需急著對這位「首日專家」進行道德審判,更應探討的是此現象背後的產業結構與人性邏輯。
首先,這是一種「角色先行」的銷售策略。
對於新人來說,他們缺乏最有力的銷售工具,過往的成功案例與資深經驗。在沒有任何「社會證明」的情況下,一個響亮的頭銜與明確的市場區隔,就成了最快讓自己在市場上被「定位」的方法。這並非房仲業獨有,在許多競爭激烈的銷售領域,新人被鼓勵武裝自己,用外在的自信彌補內在的經驗空缺,以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客戶的「第一眼信任」。
但問題的核心在於,這種策略正在侵蝕整個行業的信任基礎。
當消費者一次又一次地發現,名不副實的「專家」遠多於真正的「達人」時,最終結果就是對整個行業產生「誠信通膨」的負面印象。大家開始習慣於對所有業務員的話術打上折扣,真正專業、努力累積實力的從業人員,反而需要花費更多力氣來證明自己與那些「包裝專家」不同,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網友戲稱「有沒有仲介名片印房仲菜鳥的想收藏」,這句話除了幽默,更折射出一種市場的渴望:
或許在這個過度包裝的時代,真誠與透明,反而成了一種更稀缺、更吸引人的「逆向行銷」。與其用浮誇的頭銜承諾自己無法保證的專業,不如誠實展現新人的熱忱、學習力與公司後援的團隊資源。畢竟,所有人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位誠實的「潛力股」,其可信度可能遠高於一位令人存疑的「速成專家」。
歸根結底,名片的頭銜只是一張入場券,真正的專業,是在後續每一次的服務、每一次的誠實建議與問題解決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產業的長期發展,終究需要建立在真實的信任之上,而非華麗的油墨與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