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照顧他們?興隆社宅搬遷背後的身障者困境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12年後,一切都要歸零」這是台北市安康平宅改建過程中,最讓人心疼的一句話。
台北市文山區的安康平宅,在歷經多年改建後,最近完成了最後一批弱勢住民的搬遷工作。這些居民搬進了全新的興隆社會住宅,原本應該是值得開心的事,但對其中一群「社會退縮族群」的精障居民來說,這次搬遷卻意味著多年建立的信任關係一夕歸零。
台北康復之友協會在過去七年來,透過「興隆會所」在社區深耕,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這次為了協助搬遷,協會總共出動了68人次,幫助7個弱勢家庭從安康平宅搬到興隆社宅。看著多年來一點一滴建立的關係在瞬間消失,工作人員心中滿是不捨。協會成員林建宇感嘆地說,對精障居民來說,要重新與鄰里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他們必須先感受到環境的安全,才願意慢慢走入社區。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
在搬遷的住戶中,除了身障族群,還有一群特別需要關注的對象,70到80歲的獨居老太太。這些長輩在30多年前兩岸開放交流時遠嫁來台,與當時的退伍老兵共組家庭。隨著歲月流逝,丈夫離世、兒女成家,她們成了獨自居住在安康平宅的「獨老陸配」。這些長輩的故事,見證了台灣社會的變遷。從年輕時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到晚年獨自面對生活挑戰,她們的生命歷程充滿了時代的痕跡。如今搬進新社區,對她們來說又是另一個需要適應的開始。
最讓人憂心的是社宅的居住時限問題。從平宅搬至社宅的居民,最長只能居住12年。林建宇無奈地說:「即使現在開始重新與社區建立信任感,12年後辛苦建立的關係也要歸零,一切都將白搭。」這種「關係歸零」的循環,對需要穩定環境的精障者來說尤其殘酷。每當他們好不容易適應了新環境、建立了信任關係,卻又要面臨搬遷的壓力,這對他們的心理狀態是極大的負擔。
現行社宅的申請機制採「評點制」,獨老、身障、低收入等條件各有不同分數,累計分數愈高者,排入社宅的機會愈高。這個制度表面上看起來公平,實際上卻可能造成「弱弱相殘」的現象。林建宇指出,只要有人的條件比既有住民「更慘」,就能優先入住。這讓現住居民始終生活在不確定感中,不知道何時會被「更需要」的人取代。這種制度設計,無形中加深了弱勢族群間的競爭與焦慮。
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點出問題核心。顯性障礙者如肢體障礙者,在一般租屋市場很難找到願意接納的房東。社會住宅不挑房客的特性,確實為身障者提供了重要的居住保障。然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居住年限的設定反而成為身障者的另一種生活障礙。洪心平建議政府,應該針對最難租到房子的族群設立保留名額機制,讓真正需要的人能夠獲得長久的安居之所。
當我們為都會更新與社會住宅的興建喝采時,也應該思考這些政策對最弱勢族群的影響。一棟棟嶄新的建築背後,承載的是無數個需要被理解的生命故事。或許,真正的居住正義不只是提供遮風避雨的空間,更是要創造一個能讓每個人都安心生活的環境。對於這些精障者和身障者來說,穩定的居住環境,才是他們最需要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