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蒲遷村再下一城!高雄通過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與安置地變更案,800億資金推動土地換土地
【M傳媒地方報導/高雄】
高雄市政府今( 114 年)日宣布,配合於 大林蒲遷村安置的都市計畫變更案再度突破。市府副市長兼都委會主委 林欽榮指出,經由今( 10 / X )日的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通過兩大案包括一為「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都計變更,另一為大林蒲遷村安置地於鳳山與前鎮崗山仔地區的土地變更,意味著大林蒲遷村案又往前邁進一大步。
這場由 經濟部於2019年核定的「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經由市府爭取專款約 800 億元,專用於大林蒲遷村事宜,至今辦理多次民眾說明會、提出補償及配套方案。林欽榮強調,這次的變更案並非單純物理搬遷,而是「土地1坪換1坪、住宅區換住宅區、商業區換商業區」的權益保護原則落實。安置地區已有社區公園、市場、學校、圖書館、托嬰中心等公共設施,且鄰近醫療資源如鳳山醫院、小港醫院,生活機能逐步建立。
作為安置地區的土地計畫也被規劃得更完整。變更後將新增 28 條寬 10 至 25 公尺的道路,確保挑選到的安置地「土地方正、鄰接大馬路、可開店設點」的條件。住宅區容積率亦提高至 300%,未來更將新增學校、公園、活動中心與市場,並安排商業區發展。對於當地原住戶與遷村族群,這樣的規劃帶來的是「不是搬去偏遠,而是搬得更好」的期許。
與此同時,「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也被納入變更案中,總計面積約 262 公頃,預計可創造約 1萬7,400 個就業機會。該園區鎖定高值化材料、次世代半導體材料、循環再生與能源共生產業,目標打造綠色低碳、產業聚落的新地標。換句話說,不只是遷村,更是產業加值的機會。
然而,雖然規劃遠景宏大、補償方案落實、產業誘因明確,但市府仍面臨挑戰。首先,許多遷村戶擔憂「搬了新地方,社區情感斷裂、熟識鄰里變調」;其次,安置地指標雖良好,但真正落地的社區運作、公共設施的建置、地價與生活成本的變化,都是後續驗收的重要環節。還有產業園區哪一天正式動工、何時吸引企業進駐,才是檢視整體計畫成效的關鍵。
過去大林蒲炸裂事件(如長年工業區污染、遷村爭議)在在成為地方與中央治理的負擔。此次市府與中央合作、將原本「問題地區」轉型為「產業+安置+綠地」的複合目標,若能順利執行,不只是擺脫過去陰影,還可能變為高雄市都市轉型的成功示範。
當年被迫遷、失去土地、擔憂補償不到位的族群,眼前正看見「從空白地換成新社區、從污染區換成產業園區」的機會。但願這次的變更案不只是政策公告與規劃稿,而是真正讓居民遷得安穩、生活得改善、產業得加值。遷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若市府、中央、居民三方都能同心協力,這或許將成為傳統工業城區成功轉型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