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量跌破20萬棟!房市冷得發抖 央行鬆綁、救市動作能否回暖?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今(114)年9月, 六都(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再傳衰退,月減3.5%、年減近29.5%,合計約1.6萬棟。這資料反映的大致市況,為8至9月初的交易情況,而當前市場買氣的低迷,已從局部波動發展成橫跨整體區域的一致現象。
為什麼房市悄悄陷入寒冬?
首先,在這波數字背後,是暑假旅遊旺季、交屋潮缺乏、以及長期房貸、政策及信心面多重壓力交織的結果。據分析,9月移轉數據其實反映8至9月初的市況,而這段時期正好是傳統淡季,加上今年新屋交屋數量少、自然對交易量構成壓力。
進一步從年減看,房市衰退幅度更顯嚴重。
今年1~9月六都累積成交量約15萬多棟,年減27.9%,創下自1999年有月度統計以來的「第四低量」。
研究者指出,這不只是單月偶發,而是整體房市流動性、信心及需求同步下滑的警訊。
從供需與政策面來看,也有不少觀察值得注意。
第一,銀行房貸態度嚴謹、貸款利率上升、資格條件收緊、寬限期縮短等,都讓有意購屋者卻步。
第二,政府雖有針對首購、自用族推出支援措施(如鬆綁「新青安貸款」、延長換屋售舊屋期限至18 個月等)
但整體成交能否因為政策鬆綁而明顯回升,目前仍待觀察。第三,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變數尚未消褪,讓市場觀望情緒居高不下。
從區域細分來看,9月僅臺北市逆勢微增(+4.2%月增),其餘五都均呈量縮,如高雄市月減高達11.9%。
這反映出「交屋潮差異」與「區域供需輪動」進一步放大,在交屋旺區或供給釋放多的區域,或許暫有撐盤效應;但在交屋少、支撐力薄弱的地區,跌勢更明顯。
對此,市場中不少房仲從業者與研究機構認為:
現在房市已從當年前高回升的階段進入盤整期,也是買方市場合理化、賣方調整空間浮現的時期。而從成交量面看,如果沒有重大利多或資金鬆綁加速實現,短期內難望出現反彈。
那麼,未來房市情勢怎麼看?
雖然第四季理論上為傳統成交旺季,但目前的觀察是:若要看到明顯回溫,需要三條件同時出現——貸款環境明顯放鬆、交屋旺潮投入、以及買方信心回補。只具備其一或其二,仍可能只是小幅上下震盪。加上今年累計前九月已創下近十年低量,市場基調偏冷的情況不可忽視。
總結來說,114年9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呈現「雙降」狀態:
月減3.5%、年減近3成,而累計前九月交易量則創下近10年低點。對想購屋、換屋或投資房產的民眾而言,這訊號提示兩個關鍵方向:一是「若非急需」,可先觀望政策利多是否落實、成交是否回升」;二是「若為自用需求或長期持有,則可利用此買氣低迷、議價空間略增的時期,比以往更有機會取得較佳條件」。未來第四季是否能撐盤或反彈,目前仍應以「看政策、看資金、看交屋」為主。
如無意外,房市將持續在「低量盤整」中度過,而不是快速回暖。
因此,建議民眾在做出購屋決策時,更要先檢視自身財務承擔能力、市場環境變化與政策動向,而不是單純迎旺季或炒作話題進場。整體而言,房市雖然暫淡,但也不是毫無機會,只是「節奏不同、機會在變」——真正好的時機,或許不是在「熱翻天」之時,而是當「眾人觀望、價格鬆動」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