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超車彰化!「科技新貴」取代「傳統大縣」的人口保衛戰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粉紅超跑」駐駕竹北,見證台灣人口第一縣轄市寶座易主,白沙屯媽祖的鑾轎在歡呼聲中轉進新竹縣政府,這場被稱為「城市自由行」的遶境,意外成為竹北市登上全台人口最多縣轄市的歷史性時刻。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竹北市人口已達22萬0662人,與彰化市的22萬1048人僅差386人,預計本月即將黃金交叉。這場人口板塊的移動,不僅是數字的消長,更是台灣產業結構與區域發展的關鍵轉向。
科技磁吸效應 vs. 生育補助困境
竹北市的人口成長,背後是科技產業的強力驅動。新竹科學園區與台元科技園區形成完整產業鏈,吸引高科技人才進駐,而高鐵特區的便利交通與完善生活機能,更讓竹北成為科技新貴落首選。反觀彰化市,人口自2010年高峰23.7萬人持續下滑,市長林世賢直言:「彰化缺乏新興產業,年輕人外流是必然結果。」
面對人口流失,彰化市計劃明年祭出「生育補助猛藥」,每胎提高至3.6萬元。但過往經驗顯示,單純現金補助恐難扭轉趨勢。彰化縣過去每年花費近4億元發放生育津貼,卻發現許多民眾領取補助後,仍因工作機會不足將戶籍遷往外地。彰化縣長王惠美坦言,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打造更好的產業環境。
人口流動背後的結構性難題
彰化面臨的是傳統產業縣市的共同困境:台中市的磁吸效應、缺乏科技就業機會、薪資水平停滯。儘管縣府試圖透過交通建設與產業用地規劃扭轉劣勢,但短期內仍難阻擋人口外流。而竹北雖享有科技紅利,也須面對交通壅塞、公共資源分配等成長的代價。
城市競爭的新時代
這場人口競賽反映的是城市治理的深層挑戰。竹北市長鄭朝方透過基礎建設升級與文化活動,強化城市吸引力;彰化市則需從產業轉型著手,避免陷入「灑錢留人」卻效果不彰的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兩地房價與生活成本的差異,也成為人口流動的隱形推手。
M觀點 人口數字的背後,是產業競爭力的真實寫照。
竹北的崛起代表科技業的磁吸效應持續擴大,而彰化的困境則是傳統產業縣市的縮影。與其聚焦於生育補助的數字比拼,不如思考如何創造讓年輕人願意扎根的環境,包括產業轉型、薪資提升與生活品質的整體規劃。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