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頭開了卻沒水?建商喊資金斷鏈、民眾嘆貸不到款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政府宣稱鬆綁房市「打房轉暖」,但市場卻冷到結冰。新青安貸款放寬不納入《銀行法》第72-2條管制、換屋貸款期限也延長至18個月,政策上路已滿一個月,房市卻絲毫不見回春。多數建案兩個月內成交不到一戶,不少民眾抱怨「貸款根本貸不下來」,讓原本期待的「救市大放水」成了「滴水未漏」的假象。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陳勝宏直言,政府去年祭出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是導致市場僵局的元凶。許多建商因資金鏈被掐斷陷入危機,中南部更已有業者倒閉,後續還牽連出一連串購屋糾紛。他直言,「水龍頭打開沒錯,但水庫根本沒水」,呼籲政府應該讓去年9月19日推出的管制政策「不溯及既往」,並適度放寬房貸成數,讓市場資金能重新流動起來。
長虹建設總經理李耀中也語帶無奈。他指出,政府限制土融貸款18個月內必須動工,對中小建商來說等同緊箍咒;即使是上市櫃的大建商也壓力山大。他建議政府「別讓建商變成被卡死的第一線」,應取消這項不合時宜的限制。
民眾端同樣苦不堪言。雖然行政院長卓榮泰喊話「要把水龍頭打開」,接連鬆綁新青安與換屋族規定,但許多購屋者仍卡在銀行審核,貸不到預期成數。陳勝宏指出,近兩年預售案陸續交屋,但因貸款成數縮水,導致不少買方無法如期付款,只能解約或協調,「政府統計的解約數量只是冰山一角,實際上問題嚴重得多。」
更讓業界火大的是,央行在專欄中暗示「房地產對經濟貢獻不如製造業」,形同貶低整個營建產業。某上市建商總經理不滿表示:「這是用片面的數據來合理化錯誤政策,讓外界以為房市崩盤也無所謂,這根本不道德!」根據中經院資料,營造與不動產業對GDP的貢獻占比接近11%,且全台從業人口超過60萬人,是國內第七大雇主,影響範圍遠超想像。
此外,政策也波及外資投資信心。樂樺建設董事長吳麗謹指出,現行規定下私法人不得購屋,雖員工宿舍例外,但高價宅幾乎申請不過。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常務理事林建輝也舉例,日前日本三井主管想購置兩戶約3億多的新宿舍,卻被法規卡關,只能透過日本交流協會協助溝通。
M觀點:這波「鬆綁卻不放水」做法,反映金融體系矛盾
怕炒房又怕崩盤。建商資金緊、民眾貸不到,市場就像引擎熄火的汽車,再多的政策油門也踩不動。真正的解方,不是喊開水龍頭,而是要讓水能流得進來,政策、銀行與市場三方必須重新找回信任與節奏,否則這場「凍房寒冬」恐怕還會持續好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