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與建商的数据戰爭!11% vs 4.6%,誰在綁架台灣經濟?
【M傳媒財經中心/專題報導】
一場數字解讀的戰爭,正在中央銀行與不動產業者間激烈開打。面對建商抨擊信用管制「潑冷水」、「讓業界痛心」,央行昨日罕見強勢回擊,拿出主計處數據直指,營建業對GDP的真正貢獻僅有4.626%,遠低於業者宣稱的11%。這場統計數字之爭,背後牽動的是高達兆元的資金流向與居住正義的敏感神經,更決定了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與內涵。
這場爭議的導火線,源自央行第3季理監事會後發布的黃皮書。報告中明確指出,2024年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分別僅有0.07與0.06個百分點,遠低於製造業的2.68個百分點。不僅如此,這兩大產業的受僱員工人數占比也分別只有5.85%與1.6%,均低於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及住宿餐飲業等主要產業。
面對業界的反彈聲浪,央行昨日發出正式澄清,強調所有數據均依主計處公布資料揭露,「央行只是呈現統計事實,並非否定營建業的貢獻」。這份澄清聲明中最關鍵的突破點在於,央行首度詳細拆解了業者引用的11%數字背後的真實組成。
央行分析,在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的產值計算中,僅有兩成可視為該產業的相關產值(約1.516%),其他八成實際上都是「租金設算」也就是自有住宅的設算租金。這項專業的統計區分,讓營建業對GDP的真實貢獻瞬間現形。扣除租金設算後,2024年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的GDP占比合計僅約4.626%,與業者宣稱的11%相距甚遠。
這場數字論戰的背後,反映的是更深層的產業政策思辨。央行透過精確的統計分析,試圖釐清一個關鍵問題:房地產業是否真如業者所宣稱,是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引擎?從數據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賣厝阿明表示,信用管制是穩定民眾居住權益的重要決策,央行這次能夠挺直腰桿對抗產業壓力,確實值得尊敬。雖然過往的管制政策總有開後門的先例,但這次央行的決心令人感佩。從2024年9月至今,民眾對於房價修正已有絕對性的感受,此波信用管制確實有效遏止了投機客與多房族的資產配置,對於自住型購屋與即將購屋的族群產生了絕對正面的效益。
M觀點:
央行這次的強勢回應,代表的是貨幣政策思維的典範轉移。過去「房地產業是火車頭產業」的迷思,正在被客觀數據逐步破解。當製造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是營建業的38倍時,台灣沒有理由繼續將過多資源投入房地產市場。這份報告的重要性不在於否定營建業的價值,而在於重新校正社會對各產業貢獻度的認知。
從長遠來看,台灣經濟需要的是更多如半導體、電子零組件這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而非不斷堆疊的鋼筋水泥。央行這次選擇用數據說話,堅持專業判斷,正是為了引導資金從套利性的房地產投資,轉向更具生產力的實體經濟。這條路雖然會面臨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彈,但卻是台灣經濟轉型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
這場數字戰爭的勝負,將決定台灣未來十年的產業發展路徑。是繼續被房地產綁架,還是走向以創新與製造為核心的成長模式?央行的這份報告,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