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換屋潮來襲!台北退休族掀起「資產活化」新理財術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隨著高齡化海嘯來襲,台北都會區的退休族正在改寫理財規則。一股「賣舊宅、換退休宅」的風潮正在銀髮族群中蔓延,他們將住了數十年的市中心老宅變現,轉向郊區購置適合養老的電梯華廈,不僅升級居住品質,更巧妙將不動產轉化為穩健現金流。這種「居住兼理財」的雙軌策略,正成為台灣高齡社會的新興現象。
資產活化方程式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觀察,這波銀髮換屋潮有著清晰的財務邏輯。多數退休族選擇出售位於市中心的老舊公寓,轉購北投、士林、天母、淡水與紅樹林等區域的電梯大樓。這些區域共同特色是兼具交通便利性、完善醫療資源與舒適生活機能,非常適合退休生活。
從資金配置來看,準備1,500萬至2,000萬元預算,足以在這些區域購得條件優越的退休宅;若是1,000萬至1,500萬元預算,也能找到合適的標的。關鍵在於,透過這樣的資產置換,退休族不僅獲得更好的居住環境,還能從中釋出可觀的現金流,為晚年生活增添財務彈性。
低槓桿策略選擇
有別於年輕購屋族偏好高槓桿操作,銀髮族普遍採取「低槓桿甚至零槓桿」的穩健策略。由於銀行對退休族貸款的承作意願較低,加上這個族群本身對負債的排斥感,使得資產置換成為主流選擇。這樣的操作不僅大幅降低財務風險,更能保留一筆可觀資金,作為應對突發醫療需求或長期照護的準備金。
這種「現金為王」的思維,完全符合退休階段對「安心」與「流動性」的核心需求。與其背負房貸壓力,不如手握現金更能讓銀髮族感到安心,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資產活化模式越來越受到退休族群青睞。
自購vs租賃世代選擇
儘管近年租賃型養老宅市場有所成長,但多數台灣退休族仍偏好自購住宅。陳金萍分析,自購住宅的最大優勢在於資產的自主性與傳承彈性。這類房產屬於一般不動產,未來無論是子女承接或是轉售都沒有特殊限制,充分滿足台灣人「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與資產傳承需求。
相對地,租賃型養老宅雖然省去購屋的資金壓力,但需要持續支付租金與管理費用,長期下來反而可能成為財務負擔,更重要的是缺乏資產增值與轉手的空間。對重視家族資產傳承的台灣家庭而言,自購住宅無疑是更符合長期規劃的選擇。
市場趨勢/未來展望
台北市目前仍有大量無電梯的老舊公寓,加上都更進度緩慢,使得銀髮族對電梯大樓的需求持續強勁。業內專家預期,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全面進入退休年齡,加上少子化趨勢確立,未來五到十年內,退休宅市場將呈現穩步成長的態勢。
對精明的退休族而言,換屋不再只是單純的居住選擇,更是重要的資產配置手段。透過適當的資產活化,他們既能提升晚年生活品質,又能將不動產轉化為養老現金流,實現「居住舒適」與「財務安全」的雙重目標。
M觀點 這波銀髮換屋潮反映台灣高齡社會成熟與進步
退休族不再被動等待子女奉養或政府補助,而是主動透過資產重新配置,為自己打造理想的晚年生活。這種「以房養老」的進化版,不僅展現銀髮族的財務智慧,更為台灣的高齡社會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與其將資產凍結在老舊房舍中,不如善用都市發展的區域價差,為自己換得更有品質的退休生活。畢竟,聰明的退休規劃,應該既要住得好,也要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