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現狀與市場衝擊:建築業缺工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
近年台灣建築業面臨嚴重缺工問題,根據營建公會調查,2023年缺工率達30%以上,主要缺口集中於「模板工、鋼筋工、泥作工」等基礎技術工種。缺工直接推升營建成本,2020年至2024年間,營建成本平均上漲25%,進一步導致房價攀升,成為房市熱議焦點。
短期現象的驅動因素
1. 疫情與經濟波動
疫情影響:2020年疫情導致外籍移工入境受限,加上本土工人轉行或退休,人力缺口短期難以填補。
景氣波動:近年房市熱潮使建案量暴增,但人力供給未能同步成長,加劇短期供需失衡。
2. 政策限制與臨時性措施
移工配額限制:現行移工配額僅開放營造業申請,且審核程序繁瑣,無法即時補充人力。
短期培訓不足:政府雖推動「營建技職訓練班」,但培訓速度跟不上市場需求。
3. 工資上漲的雙面效應
高薪搶工:部分建商提高日薪至3,000元以上,雖暫時緩解缺工,卻推升整體營造成本。
惡性循環:高薪吸引勞工短期投入,但長期職業穩定性低,未能解決結構性問題。
長期趨勢的結構性問題
1. 人口老化與就業偏好轉變
勞動力老化:營建業平均年齡超過50歲,年輕世代因工作環境辛苦、社會地位低,投入意願低。
產業轉型落差:科技業與服務業吸納多數青年,傳統營造業缺乏吸引力。
2. 技術升級緩慢
自動化程度低:台灣營建業自動化比例僅約15%,遠低於日本(35%)與新加坡(40%),高度依賴人力。
BIM技術普及不足:建築資訊模型(BIM)可提升效率,但中小型建商導入意願低。
3. 教育體系與產業脫鉤
技職教育萎縮:高職建築科系招生困難,學生偏好升學而非就業。
產學合作不足:學校課程未能對接實務需求,畢業生技能與業界需求存在落差。
反指標觀點與爭議分析
觀點一:缺工將長期推高房價
支持論點:
營造成本佔房價比重增至40%,缺工導致成本難以下降。
若政府未有效解決人力問題,房價上漲壓力將持續。
反對論點:
房價受多重因素影響(如利率、政策),缺工非唯一變因。
部分建商已轉向預製工法或縮小坪數,降低人力依賴。
觀點二:開放外籍移工是唯一解方
支持論點:
日本、新加坡透過開放移工緩解缺工,台灣可借鏡。
移工填補基礎人力缺口,有助控制成本。
反對論點:
過度依賴移工可能壓低本土工資,引發勞權爭議。
移工管理與語言隔閡,可能衍生工程品質問題。
解決方案與未來展望
1. 政策調整
擴大移工配額:鬆綁營造業移工申請門檻,並簡化審核流程。
強化職業培訓:提供獎勵金吸引青年投入,並結合企業實習制度。
2. 技術升級
推動模組化建築:採用預鑄工法減少現場施工人力,如「潤泰預鑄工法」降低30%人力需求。
加速智慧營建:導入無人機監工、AI進度管理系統,提升效率。
3. 產業轉型與形象重塑
改善工作環境:推動安全認證、提供勞工保險與福利,提升職業吸引力。
品牌行銷:透過媒體宣傳營建業技術價值,打破「黑手」刻板印象。
【M傳媒】建築業缺工既是短期供需失衡的結果,更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體現。若要緩解危機,需同步推動「政策鬆綁」、「技術革新」與「產業轉型」,並平衡本土勞工與移工權益。若未能有效應對,缺工不僅推升房價,更可能成為台灣都市更新與居住正義的隱形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