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從沒想過,我會在異鄉扛起一個家。」
越南籍的阮氏梅(化名)說著不流利的中文,眼眶泛紅,手指輕輕撫過新家的牆壁。這間兩房一廳的公寓,是她用無數個不眠不休的日夜換來的。
「4個人擠5坪房,連轉身都是奢侈」
10年前,梅從越南嫁來台灣,與丈夫阿明育有一對兒女。一家四口原本靠阿明在工廠的薪水勉強度日,擠在台北市一間5坪大的頂樓加蓋套房。房間小到連衣櫃都放不下,全家的衣服只能塞進塑膠袋堆在牆角。梅苦笑著回憶:「女兒寫功課得坐在床上,兒子吃飯時打翻湯,整張床都濕了,連換床單的空間都沒有。」
然而,命運的考驗才剛開始。3年前,阿明下班途中遭酒駕車輛撞上,脊椎嚴重受傷,再也無法工作。全家頓時失去經濟支柱,梅的居留證也因阿明無法提供財力證明差點失效。
「一天打3份工,指甲裂了也不敢停」
為了保住一家人的未來,梅咬緊牙關開始拚命工作。清晨5點到早餐店煎蛋餅,中午到醫院當清潔工,晚上再到夜市洗碗。她甚至利用週末到老人安養中心替長輩按摩,只為多賺每小時150元的零用錢。
「最難熬的是孩子生病時,」梅哽咽道。有次兒子高燒到40度,她拜託鄰居幫忙照顧,自己卻在趕往醫院的路上摔車,膝蓋血流如注仍堅持上班。「我不能請假,一天的薪水是孩子的藥錢。」
「一個便當全家人吃,存摺數字是活下去的希望」
全家最拮据時,梅每天只敢買一個便當包一大包免費的湯,把菜給二個小孩跟丈夫吃。她自己只喝湯配白飯。「有天女兒把滷蛋偷偷放進我碗裡,說『媽媽不吃會死掉』,我躲在浴室哭了整整半小時。」
為了存錢,梅把每分錢都刻進骨子裡。她用菜市場撿來的月曆紙記帳,連5元塑膠袋都捨不得買。3年來沒買過新衣服,穿的都是回收站的舊衣。每月發薪日,她會把存摺貼在胸口,看著數字從4位數緩慢爬向6位數,「那是我們活下去的證明」。
「貴人與堅持,終於敲開幸福之門」
轉機出現在2年前。梅在安養中心照顧的陳奶奶,發現她總是用越南語輕聲安慰失智患者,便主動介紹她到語言補習班教越南文。這份時薪500元的工作,加上政府提供的「新住民發展基金」補助,讓存款開始加速累積。
去年春天,梅在社福機構協助下申請到「青年安心成家貸款」,加上3年存下的68萬元頭期款,終於在桃園買下25坪的中古公寓。簽約那天,她帶著全家到空屋裡,在地上鋪開報紙野餐。兒子興奮地跑來跑去:「媽媽,我可以有自己的床嗎?」阿明握著她的手不斷顫抖:「對不起,讓妳受苦了。」
「雨後終會天晴」
如今,梅仍維持著白天教課、晚上到補習班打掃的生活。新家雖然簡樸,但孩子有了書桌,丈夫裝上輔具後能自己走到陽台曬太陽。她在客廳掛上越南家鄉的刺繡,旁邊貼著存了3年的記帳紙。
「很多姐妹問我怎麼撐過來的,」梅摸著褪色的月曆紙微笑:「就像爬樓梯,別抬頭看還有多遠,只管踩穩眼前的階梯。你看,我們真的走過來了。」
「這不只是我的故事,是所有不放棄的新住民姐妹的故事。」阮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