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放款『斷崖式』下滑!5月暴減3292億 創史上最慘 三大因素曝光
台灣金融市場正經歷一場罕見的「資金急凍」!金管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5月國銀放款餘額單月暴減3,292億元,創下史上最大減量紀錄,相當於一天就蒸發超過100億資金動能。企業週轉金放款同步大減3,149億元,同樣改寫歷史新高。這場資金退潮不僅反映新台幣強升帳面衝擊,更揭露企業在美國關稅戰、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下極端保守心態,連政府標案到期還款都成為壓垮放款數據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波放款衰退潮三大致命因素正在絞殺金融市場資金活水
首當其衝的是「新台幣升值效應」
5月新台幣兌美元狂升逾10%,讓國銀龐大的外幣放款在折算台幣時帳面價值瞬間蒸發。銀行局主秘張嘉魁坦言,若剔除匯率因素,實際放款減幅應遠低於表面數據,但這無法掩蓋企業「真實還款潮」的嚴峻現實。
第二個關鍵是「企業投資急凍」
數據顯示,5月企業投資放款月減141億元,終結連續8個月成長趨勢。這反映美國川普政府重啟關稅戰後,台灣出口導向企業紛紛暫停擴廠、購置設備等資本支出,甚至加速償還貸款以降低財務槓桿。尤其科技業為主的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放款暴跌千億元,顯示國際訂單能見度低迷已衝擊企業資金規劃。
最值得警惕「週轉金需求崩跌」
政府標案到期還款、企業短期融資需求萎縮,導致週轉金放款出現史上最大月減量。銀行業者私下透露,部分製造業客戶甚至提前償還信用額度,寧可支付提前還款違約金也要降低負債,這種「現金為王」的心態,正是經濟前景不明的強烈警訊。
這場放款寒冬短期恐難緩解。雖然6月新台幣升勢暫歇,但8月美國新關稅政策即將拍板,加上傳統第3季出口淡季來臨,企業資金需求可能持續探底。對銀行業而言,存放比已從72.21%高點滑落至71.79%,利差收益縮水將直接衝擊獲利動能。專家建議,企業應審慎評估外幣借款的匯率避險策略,而銀行端則需加速轉型財富管理業務,才能在這場「資金退潮」中穩住陣腳。